1978年,曾任华东野战军政委的谭震林来到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。看到馆内陈列的烈士遗物与作战地图,他仿佛又回到那段浴血奋战的岁月,心中百感交集。然而,当他在参观尾声看到馆内对于淮海战役战果的整体介绍时,神情骤然沉重。走出纪念馆聚赢配资网,他愤然写下八个字:“贪天之功,无耻之尤!”
是什么让谭震林如此动怒?其中的缘由耐人寻味。
“偏师”之说引发的争议
纪念馆的介绍中写道:淮海战役的胜利主要归功于中原野战军,华东野战军只是协同作战的“偏师”。然而,熟悉战役全过程的人都明白,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片面。
展开剩余86%在解放战争全局战略上,毛主席和中央军委确实以东北野战军为主力,其他野战军则在各大战场牵制敌军,形成呼应。辽沈战役结束后,东北野战军兵力突破百万,成为最强劲的力量。如果从全国视角看,中野、华野等部队都算是“偏师”。
但若把目光聚焦在淮海战役本身,情况就完全不同了。淮海战役爆发前,中原野战军因大别山作战环境艰苦,兵力锐减至十万;而华东野战军经过多场胜利,兵力扩充至三十六万之多。单从兵力对比来看,说兵力不足的中原野战军是“主力”,而人数占优的华东野战军是“偏师”,显然站不住脚。
中野与华野的战场贡献
中原野战军的确在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:他们占领宿县,截断敌军交通,为围歼黄百韬兵团和黄维兵团创造了条件。
但华东野战军的贡献同样不可忽视:他们打响了淮海战役的第一枪,率先进攻陇海铁路;随后,他们围歼黄百韬兵团,为歼灭黄维兵团乃至俘虏杜聿明铺平了道路。
由此可见,中原与华东两支部队在贡献上难分伯仲。若说谁是“主力”,恐怕并不公平。
指挥层面的分工
战役的总体指挥由邓小平担任,他是淮海总前委书记,刘伯承、陈毅、粟裕、谭震林等分任委员。从组织架构上看,中原野战军确实更接近于“主导”。
但具体到作战执行,粟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从率先出击,到合围歼敌聚赢配资网,再到最后擒获杜聿明,都离不开粟裕的谋划与果断。可以说,邓小平与粟裕在战役中是一主一实,相互成就。
粟裕的谦逊与低调
导致纪念馆当年出现“偏师”说法的另一个原因,是粟裕一贯的谦逊。他从不愿独揽功劳:
- 抗战胜利后,他两次推辞司令员职位,坚持让老上级担任。
- 淮海战役前,毛主席有意让他接任陈毅,他却极力推辞,认为“华东野战军离不开陈老总”。
- 1955年授衔时,他甚至拒绝元帅军衔,坚持自己“薄德浅才”,最终成为“十大将之首”。
毛主席曾评价他:“难得粟裕,两辞司令,一辞元帅。”周恩来也称赞:“粟裕虽辞元帅,但当大将当之无愧,而且是第一大将!”
历史的曲折与正名
然而,粟裕的谦逊与坚持并未让他免于挫折。上世纪50年代末,他因一次发言被指责为“个人主义”,长期未能平反。直到1979年,他亲自拜访叶剑英,请求为自己恢复名誉,理由却不是个人得失,而是担心华东野战军的历史功绩被低估。遗憾的是,他没能等到最终平反的公布,便因病去世。
后来,中央军委在讣告中称其为“杰出的军事家”,1994年刘华清在文章中正式承认1958年的评价是错误,自此粟裕和华东野战军的历史地位才得以恢复。90年代出版的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》更明确指出:淮海战役在粟裕的指挥下,对国民党主力造成了“致命打击”,华东野战军被确认为真正的主力之一。
结语
今天回望这段历史,谭震林当年的愤怒便不难理解。华东野战军在淮海战役中浴血奋战,贡献巨大,却一度被轻描淡写地称为“偏师”,这显然有失公允。幸运的是,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,真相终于得到还原。
淮海战役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,更是无数革命先辈不怕牺牲、勇往直前精神的见证。这份精神,仍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传承。
发布于:天津市51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